無錢無地,是目前許多城市著手建設公交場站時遇到的難題。癥結在哪?主要在於城市公共交通企業自身造血能力的不足。
  以福州城市客運場站運營有限公司為例,這本是2010年福州對公交體制改革的一項創新,實現了線路營運與場站經營的分離。但是,公司這幾年經營情況並不理想,每年需要市政府數百萬元的補貼,自己都養不活,遑論出資建設場站。
  如何破解這一難題?我們應看到,城市公共交通企業手握一筆重要財富——土地,如福州30多處公交場站是劃撥地,可如今這些公交場站的功能無非就是停車、發車,土地資源沒有得到集約化利用。在土地資源日趨緊張的今天,應該向這種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“動刀”,將單一功能的場站建成多功能綜合性場所,充分挖掘土地資源的潛力。
  那麼,錢從何而來?綜合開發利用地上地下資源,以商業開發彌補公交運營的虧損,以有餘奉不足,實現互補。場站有了造血能力,不僅減輕政府財政負擔,而且場站可與社會力量聯手投資建設,實現互利共贏。
  此前,香港的地鐵交通“地鐵+物業”的運作模式,已經得到廣泛認同,這正是場站綜合開發的成功先例。目前,國內許多城市已經在探索“上天入地”開發模式,如成都德源公交場站綜合體集公交、餐飲、娛樂、辦公為一體,是成都首個現代化公交場站綜合體;廣州將一個公交站場建成地下三層、地上八層的建築物,地上的一、二層用於公交站台,七、八層作為公共停車場,其餘的樓層用於商業用途,地下三層也可用作停車場、地鐵接駁及商業之用。
  目前,福州也已經開始此類嘗試。我們期待著公交場站的土地能夠得到集約化利用,讓公交車不再“無家可歸”。  (原標題:“上天入地”的求索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y79tyuf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